首页 > 资讯列表

视点丨热潮之下如何推动我国ESG有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1-26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媒体中心
文|李岩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随着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兴起,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首次提出了ESG的概念,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同。

ESG分别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角度综合衡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利益相关方通过ESG表现判断企业的相关投资政策风险和潜在收益空间,有利于更加全面地体现企业价值,与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一致。

近几年,我国企业ESG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Wind数据显示,2020—2022年,A股上市公司发布ESG报告的数量从1021家、1138家增长到1450家,分别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4.7%、24.3%和28.5%,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ESG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如何让我国ESG健康有序发展是热点背后值得深思的问题。

ESG关联的企业、机构投资者和公众的利益诉求不同

E(Environment)和S(Social)的要求均来自企业外部的合规要求和利益相关方的期待,随着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日趋严格,外在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G(Governance)是企业内部的公司治理水平体现,关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规则保证企业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和合规要求。ESG是企业的非财务指标,但会对企业的财务产生影响,如图1所示。郭令秀等(2023)发现ESG表现对企业的财务重述具有抑制作用,而且股权集中度较高的企业表现尤为明显,表明ESG对企业财务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

图 1 企业的 ESG 对财务的影响,数据来源:TCFD

尽管ESG量化并清晰展现社会责任绩效,通过投资者认可,使得企业的价值在资本市场得到正向回馈,融资成本能合理预期,无论企业还是投资者都能获得收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但实际市场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诉求不同,ESG未必能得到预期效果。

Cohen(2023)研究标准普尔500公司在2019—2021年的ESG总分在下降,环境风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样社会风险对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100指数股票的简单超额收益都有负向影响,企业会降低社会责任的承担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张文隽(2023)针对Wind的3275家上市公司的2019—2022年数据回归研究显示:目前企业ESG 表现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主体信用评级,但无法降低企业的债权融资成本。

通常持有代表整个资本市场的长期投资组合,其投资组合不可避免地遭受无法分散的系统性ESG风险(Chen et al.,2020),因此投资者会考虑将可持续性合规作为其投资组合的风险管理工具(Rau and Yu,2022),ESG投资组合水平较高的投资者在长期内具有更高的风险调整回报(Brandon et al,2021)。

而企业构建ESG体系不仅为了更好合规以及满足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更希望通过ESG获得更好的市场竞争优势和中长期的经济回报。企业、投资机构的经济利益诉求与环境和社会责任的担当并非完全一致,社会和环境责任的公共福利属性必然要求政府代表公众的利益诉求。政府监管的严格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和投资者的风险判断,也会促进企业、投资者和市场的良性循环互动。

我国ESG发展现状和市场环境分析

ESG在中国兴起的时间不过短短十几年,ESG发展离不开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逐步建立与严格执行(见表1)。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2016年以后我国企业ESG发展步伐加快,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社会责任局,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中列举了14个一级指标、45个二级指标、132个三级指标体系。在ESG信息自愿披露为主的大背景下,其中一些关键指标和重点企业已经开始逐渐要求强制性披露。



近些年,特别是疫情后,ESG的热度逐渐提升,利益相关方要求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ESG成为企业战略和运营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应清楚地意识到,我国企业的ESG体系构建才刚刚开始,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由于企业的行业特点和发展程度的不同,企业ESG评价体系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性,国内的ESG评价机构众多,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也各有不同,许多企业为了能够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会出现急功近利的“漂绿”行为,更加关注结果而忽视自身的ESG体系构建。

《中国上市公司ESG行动报告(2022—2023)》显示,中央国有企业的ESG相关信息披露率达73.5%,优于地方国有企业(50.32%)和公众企业(41.95%);外资企业、其他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披露率处于落后水平。

在行业层面,不同行业的ESG/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情况有所区别。2022年,在19类行业中,披露情况较好的前5类行业分别为金融业(87.5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55.56%),采矿业(54.4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53.79%),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0.89%)。另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4.5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3.11%),综合(14.2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3.64%)这四类行业披露情况在所有行业中处于落后水平。

不仅企业ESG披露率有待提高,ESG的披露质量更是亟待提升(见图2),ESG信息整体披露质量较差,这表明我国企业自身的ESG体系构建任重道远,不应过分炒作ESG概念,而是应踏踏实实地去帮助企业构建ESG体系。

图2 中国企业 ESG 的评级分布

(基于新华网 ESG 评级体系)

我国ESG发展的几点政策建议

ESG是企业的非财务表现,需通过市场才能影响其财务和企业价值。

首先,企业需将ESG的标准及要求转化为企业的战略和重要的运营组成部分,根据对企业的重要性和利益相关方的重要性两个维度考量和筛选重要事项,按照重要和急迫程度逐渐完善ESG内容。

其次,ESG评价机构对不同企业的ESG表现进行无量纲化评价,运用合理的指标体系评判不同企业的ESG水平高低。最后是市场对企业ESG表现的反应,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对企业ESG表现在相应的金融投资活动中的考量,形成企业ESG实践水平正向影响企业的价值和财务表现,如此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够推进企业不断提升ESG实践水平。

企业ESG实践水平的提高是形成良性循环的基础,ESG评价是有效传导机制,而市场反应必须是在政府的政策和监管下的反馈机制,各个环节缺一不可。目前在我国各个环节均需大力加强,以下几点需要予以重点关注。

1.适合中国的ESG体系标准亟待建立,需要充分结合国际标准和中国国情。毕马威2022年调查显示,G250(2021《财富》全球500强中排名前250的公司)公司企业中78%采用可持续发展报告GRI标准,在全球58个国家的5800个样本中2/3的企业采用GRI标准。此外,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框架等均已被国际广泛认同。目前我国已出台团体标准 T/CAQP026—2022《企业ESG信息披露通则》和T/CAQP027—2022《企业ESG评价通则》、T/CAQP028—2022《ESG评价机构服务规范》,今后还会陆续出台级别更高、更全面的ESG标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借鉴国际标准和国际通用规则,有利于我国企业在构建ESG体系过程中与国际接轨,减少潜在的贸易技术壁垒。

2.ESG评价市场亟待规范,目前在ESG火热的背后存在着评价机构不规范的问题,众多的评价机构不仅各自设定评价体系,而且许多评价机构为企业撰写ESG报告,导致ESG报告形式大于内容,甚至出现“漂绿”行为。不规范的评价体系,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对我国ESG市场的良性发展将造成巨大损害。规范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机构的行为规范必须通过有效的管制手段,在完善制度的安排下公平激发市场机制,促进企业不断完善ESG管理水平。

3.企业构建ESG体系必定是长期持续的改进过程,企业应避免急功近利,不是为了ESG而ESG,相反ESG是伴随着企业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现阶段,众多企业的ESG体系从无到有,逐渐优化,企业更应明确如何与自身的运营结合,践行重要优先、急迫优先的原则,既不能为了经济利益不去关注ESG,也不应为了ESG损害企业正常运营。

4.无论是ESG的构建、评价,还是利益相关方的反应,都需要更多的ESG人才去支撑,而目前我国ESG人才培养体系还有待完善。ESG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商业知识,还需要更多的环境政策与管理、公共政策、法律等相关知识,是复合型人才。随着未来ESG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ESG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紧迫。我国ESG发展也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要未雨绸缪,在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中系统完善ESG知识体系,才能支撑我国未来ESG发展需要。

总之,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ESG的认可程度会逐渐提高,ESG信息披露也会从自愿性披露逐渐转化为强制性要求,ESG将成为我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路径。ESG需要政府规范、市场机制激发,企业从中获得竞争优势,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向可持续转型。因此,必须把握时机,不断推进我国ESG市场的深化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令秀,吕茜.ESG表现与财务重述[J].财会月刊, 2023, 44(8):77-84.

[2]张文隽.企业ESG 表现对企业债权融资的影响研究:基于主体信用评级及债权融资成本的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23.

[3]王遥,刘学东(闻达).《中国上市公司ESG行动报告(2022-2023)》[R], 北京: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每日经济新闻,2023.

[4]Gibson R, Krueger P, Mitali S F .The Sustainability Footprint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ESG Driven Price Pressure and Performance[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8.

[5]Chen T, Dong H, Lin C.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20,135 (2), 483-504.

[6]Cohen G.The impact of risk on corporate value [J].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23, 60,1451-1468.

编辑丨王秋蓉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3年10-11月刊

原文标题丨《构建企业ESG体系的良性生态环境》
文章关键词: ESG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