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考察,让“非遗进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26来源:可持续发展网作者:媒体中心
“花西子薪火传承计划”开展交流
学习考察,让“非遗进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相遇会激发出怎样的创意火花?
就让我们跟随“花西子薪火传承计划”项目考察团的步伐,一同走进沐川、马边及成都的校园,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缘起
自2022年7月起,“花西子薪火传承计划”在凉山州各示范校推进,17县市42所示范学校将38项丰富多彩的非遗课程带入校园。为了推动“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项目组特别组织了本次调研学习,召集凉山13县市的示范校老师、非遗文化的专家、以及项目组共22人,前往沐川、马边及成都五所非遗进校园发展成熟的学校,学习他们在非遗校本课程开发等特色办学的宝贵经验和方法,提高项目示范校教师对非遗活动校本课程及营造示范校内非遗活动氛围的能力。
沉浸
在深入调研学习的过程中,项目考察团的成员们发现各学校在非遗课程的开展上呈现出许多共性,这些共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文化的积淀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总有一些关键人物,他们引领着团队深入挖掘非遗的内涵,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即使学校领导更迭,非遗教育的火炬也从未熄灭。
同时,各学校也在积极地将非遗与现代科技融合,利用3D打印、激光切割等创新技术提升非遗项目的制作效率,开发符合本地文化和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传授非遗技艺,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非遗教育融入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中,鼓励师生共同参与非遗项目的制作和展示,彰显了教育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也展现了各自的特色。沐川县第二实验小学以草龙课题研究为载体,通过五册不同年级的草龙校本课程,搭建起求知与技艺之间的文化桥梁。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建小学则以社团形式开展《小巨匠彝族银饰工作坊》非遗传承活动,创新地使用易拉罐瓶代替银子进行教学。成都市成华小学以其“一区域一风格,一楼层一特色”的设计理念和丰富的民族特色艺术作品脱颖而出,校本课程从课例起步,围绕不同小目标设计教学思路,通过多样课例加以实施。成都圣菲学校的陶艺和古法造纸课堂采用工作坊形式教学,分阶段推进。成都市双流区永安小学则坚守“民间”底线与“守正”根本,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逐步提升学生剪纸技艺。
展望
在完成乐山和成都五所学校的调研学习后,项目考察团的成员们迅速开始了学习成果的分享和总结,深入探讨了这些学校在非遗传承和校本课程方面的亮点及宝贵经验。在座谈会上,项目示范校的老师们分享了在本次参访中的收获,也探讨了制作校本课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规划。现场到来的专家和文化工作者们予以回应和指导,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分享了所在校园的校本课程成果,为凉山的老师提供了很多非遗教学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次参访学习,“花西子薪火传承计划-凉山项目”示范校老师们既看到了现实差距,也激发了其继续探索非遗在校园中传承的意愿和动机。我们深信,通过深入调研学习,项目示范校将更好地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结合,打造更具地方特色的非遗课程,让“非遗进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凉山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文章发布: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文章关键词:
非遗进校园